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树立社会主义文化自信
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树立社会主义文化自信
——市二高中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取得新进展
学校教育的本质是文化教育。蔡元培先生说过:“欲知明日之社会,先看今日之校园。”校园文化是在社会文化大背景下,学校内影响和制约师生活动和发展的各种文化因素的总和,是一种无形的、巨大的教育力量,也是教育成功的重要基础。为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、提升校园文化品位,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,本学期市二高中精心打造了国学文化之儒家文化长廊及《道德经》文化碑两处文化景观。
“国学”一说,最早见于章太炎先生的《国故论衡》以及《国学概论》演讲。国学体系以儒、释、道三家学问为主干,又分成文学、艺术、戏剧、音乐、武术、菜肴、民俗、婚丧、礼仪等支脉。一言以蔽之,日“统之有宗,会之有元”。这突出表现在儒、道、释三家学问,既鼎足而立,各有不同的探究领域、表述方法和理论特征,又互相渗透,互相吸收,相辅相成,共存并进。儒家以“穷则独善其身,达则兼济天下”为座右铭;道家说“道法自然”“无为无不为”;释家又强调“因果轮回,教人从善”,究其根本,都离不开“正心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几个方面。倡导国学是民族之骄傲。振兴国学,关系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,关系到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,也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成才。
近年来,市二高中一直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,提升学校文化品位,增强校园文化内涵,形成教书育人的校园文化氛围。
国学文化长廊位于明德楼与明礼楼间的小广场,廊亭一体,旨在传承国学,以传统文化涵养校园。长廊全长85米,宽5米,高2.8米。整个长廊设计24块共48面展示窗,展示历代24位大儒简介及名言选录。展示窗正面为大儒画像及名言,背面为大儒简介及其主要思想。
长廊所选内容涵盖了“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、忠、孝、勇”八个内容,教育学生修身立志,忠于祖国;学会尊老敬贤,孝道感恩;懂得仁爱包容,尊重友善,教育我们师生崇尚礼仪,重道修德,启智求真,敢于担当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。
九层之台起于垒土,文化启蒙根在学校。《道德经》是春秋时期老子(李耳)的哲学作品,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,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。它以“道”为信仰核心,以“德”为行为准则,要求人们尊道贵德,建功修德。弃恶扬善,恪守礼法。顺应自然,和谐公平。忠君爱国,尊老慈幼。取财有道,从应劳作。崇朴尚俭,众善奉行。济贫救苦,慈悲济世。热心公益,苦己利人。因此,《道德经》中包含着崇尚和谐、尊重生命、慈俭谦让、道法自然、天人合一等许多重要哲学理念,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将对二高师生以后的学习、生活、工作产生深远影响。
《道德经》文化碑采用花岗岩建筑,全长31.1米,高 2.45米,碑身正面镌刻《道经》37章,背面镌刻《德经》44章,共计5千余字。它的修建旨在借助一校园文化载体,引领学生找到我们传统经典国学在世界文明中应有的地位,激发广大师生进一步树立中华文化自信,增强民族自豪感。
王守仁说:“种树者必培其根,种德者必养其心。”通过“养心”以达到润其身、恒其志、贵其德。校园文化说到底是人的文化,每一处景观,每一个细节都是为了让学生得到更好的成长,让教职工得到职业尊严和幸福。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、增强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一直是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。
儒学长廊和《道德经》文化碑将一些国学经典展示出来,目的是告诉老师、学生和家长,我校将中华传统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底色,让大家共同了解诵读国学经典,品味文化的美妙,发现自身文化成长的土壤和营养,熏染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人文情怀,培育我们走向文明世界的一种自觉和仪像,为成就人生铺路,为生命尊严奠基!
撰稿人:程小环 摄影及视频制作:寇英龙
审稿编辑:程小环 责任编辑:肖艳楼